聯成電腦技術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1902|回復: 0

[轉載] 好文分享:作品的美與醜,到底誰來說了算?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18-7-10 09:53:4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文、Chofy Lin



原文網址



關於身分證再設計爭議,以及設計工作的一些心得想法






「畫布和顏料是沒有實際價值的,也就是說價值建立在人們虛構的東西之上。
這就是藝術。
梵谷生前沒沒無聞,作品也乏人問津,然而如今的交易額都是天價。為什麼呢?
畫的本身並沒有變,變的是世人的審美。」
--《信用詐欺師》


我最近在追日劇《信用詐欺師》,在第四集中主角們假扮成藝術評論家,長澤雅美發表了上述言論,藉以說明作品的好和壞其實經常是來自藝評家的炒作,所謂的「作品價值」其實建構在虛構的集體意識上。


我覺得實在這段獨白實在太讓人心有戚戚,於是立刻打了逐字稿記下來。





作品好或不好,到底誰說了算呢?


前陣子跟朋友們 co-working ,大家聊到了近期一場活動的主視覺,是由某知名設計師操刀,而朋友們一致覺得那場活動的設計搞砸了。

說著說著,眾人又點了幾個由同位設計師所設計的作品,就說之前做得哪些不錯哪些挺好的、而這次特別差,是不是設計費沒收足如此云云。

我覺得作品好或壞見仁見智,但感覺此次活動設計作品並不脫該位設計師的歷來風格。那個當下我暗自想:


| 「說不定,那個設計師並不覺得自己這次做得特別差吧。」


幾天以後,看到了該位設計師正好出了新書。書的主題正好在談設計論述,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知道我在提哪位設計師了,我並不打算評論此設計師作品,只是心有感慨--

就算是一個有名的設計師,仍然會有人評論你什麼做得好、什麼做壞了,即便群眾的臆測並不符合自己的最初的設計理念;就算是有名的設計師,也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的作品啊。


做設計始終是這麼艱難的事。


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設計師,就要準備好任何人都可能隨便對你評上一句,無論他懂或不懂,更無論他其實根本沒有付錢給你。





出社會以後的現實體認:設計是服務業

我從研究所開始才正式學設計,踏入這個領域以後,許多既有的價值觀被打破了。過往只要孜孜不倦的讀書,考試就能得到好成績,在設計這一門學科不是,作業的好或不好、美或不美,評分老師說了算。

就算拼命努力了,也只能得到苦勞、未必得到功勞。努力的設計,也未必是「有效」的設計。

後來我終於慢慢體認到,所謂設計,總是要面向特定的目標對象,如此一來設計才會「有效」。

| 什麼叫做有效的設計呢?

我認為設計總是有目的性的,以在學校的作業來說,如果最終的期望是得到好成績,那麼就應該認清作品呈現的目標對象,其實就是評分老師。只有得到評分老師的青睞,作品才會得到好的評價。

出社會工作後,這樣的體認更是深刻。

譬如許多同業會碰到的問題,是一件提案經過層層窗口,下面的人都說好,到了最頂上的長官偏偏打槍,提案於是就無效推翻了。其實最重要的關鍵,就在提案的目標,應該是「能做決定」的長官。

(不過,要怎麼讓作品順利推進到「能做決定」的那個人面前,又是另一個戰場了。)

設計,其實是服務業,服務的對象是業主。任何人都能評論作品,外行的、內行的,任何經過都可以說上一句,而設計師永遠不可能辯倒所有人,但付錢買設計的只有一個人。其實我們能做的,就只有讓付錢的那個人滿意,如此而已。

| 所以結論是:給錢的那個人說了算。

話說得不好聽,不過是事實。對接案維生的人來說,只有客戶滿意了,才有源源不絕的工作。除此以外的人評論得再多,都跟設計師的生計存活無關。





眾口鑠金,也未必是好設計--設計師心中自有一把尺

延續上述,設計工作,其實是「藝術創作」「服務」的拔河。

能讓客戶滿意的設計,有時也未必是好設計(甚至不少情況下,其實是很糟的設計)因為客戶的品味,決定了提案是否能通過,設計師能做的事就是在其中周旋,達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。

所以設計師的工作其實肩負社會責任,為了讓最終結果達到又好(符合設計美學的)、又有效(達到客戶要求的)設計。

我們都在努力地往這個目標邁去。在工作實務中,作品不能完全如自己所期待是常有的事,先站在「有效」的基礎上,然後一點一點與客戶培養溝通信任,往「好」的專業表現前進吧!





商業設計案和設計比賽有什麼不同

話題移到這兩天風風火火的身分證再設計,來談一下商業設計案和設計競賽有什麼不同。

| 身分證明文件再設計-設計比賽


上面談到了我的個人結論,設計案中最終的結果應該要「滿足你的業主」。而設計比賽又有什麼不同呢?最大的差異應該就是,設計比賽並沒有明確的「業主」。

如果真的要說比賽中的業主的話,也許就是指評審了吧。

目前一般設計競賽中的評審,常常會有兩部分:一是針對該比賽類別,邀請來的各個領域專業評審;另一類是從社群網站崛起後,經常使用的「網路人氣投票」,也就是要先得到一部分民眾或網友的青睞,作品才能達到下一關門檻或納入評分比重。

在這樣的遊戲規定下,專業評審仍然有其必要,原因主要有三:

1. 彌補人氣票選所可能發生的漏洞:

人氣最佳的作品,未必可能是最好的作品,有時只是「人緣最好」的作品。站在主辦單位的立場,用人氣投票促使參賽者呼朋引伴來幫自己灌票,確實提高了活動可見度,但那些比較少人投票的作品也未必做得比較差,很可能只是參賽者缺乏有效的號召力罷了。而這些更排除了通過網頁漏洞,使用違法手段幫作品灌票的情形。

既然是設計競賽,當然還是要回歸檢視設計,「眾人喜歡」也許是一個尺標,可以納入參考,但並非唯一且最重要的決勝關鍵。

2. 設計的細節並非一般民眾可以評估:

作品的好或壞,包含的概念並不是只有「漂不漂亮」。

美感只是設計中的一道門檻,而美不美這件事,確實任何人都有權評論。但細節的好不好卻遠比美不美,實為更加專業的問題。比方說排版上的注目性、可讀性、視覺引導、空間感......等等。設計師學習已久的專業,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。

舉例來說:花俏鮮豔的作品,可能讓觀眾覺得新鮮喜歡,但如果作品須要成為長久使用的物件,過於花俏的作品雖然乍看注目性高,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視覺疲勞、以及閱讀干擾。而這些往往是行外民眾在憑藉喜好投票時,未必能思考到的細節,專業的評審存在,正是為此做把關。

3. 設計的可行與否,需要專業評審參與建議:

有時候看起來漂亮的作品,在實行施作時卻未必可行,而這不只需要設計相關評審、也需要負責製造的專家參與評估。以此次的身分證再造來說,就舉例出印刷與字體設計相關的專業人士發言:

| 身分證印刷實務意見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croegg091/posts/10214496829667275

| 身分證字型使用實務意見: 「身分證再怎麼設計,目前字型還是只能用新細明體」





當網路票選成為雙面刃

前天身分證再設計的結果公布了,我覺得第一名挺好的,但很多人不滿意,大抵是因為與自己的投票意願不合,那時我就開始覺得這件事有點怪怪的,好像哪裡出了問題。

一夜之後輿論發酵了。

早上七點多,我看到評審之一的聶永真親上火線說明,心裡想終於有人說出我的想法了,那就是「專業評審加入決選是必要之惡」。因為時間還很早,回覆留言的人不多,底下有一個人態度強硬、緊追不捨地要聶給出交待。

一瞬間那種荒唐的感覺,油然燒了起了大火 — — 為什麼需要這樣?他不是主辦單位,什麼時候評審必須親自去阻擋砲火、去苦求每一位民眾滿意?

光是回覆一個人留言,就需要花上很多時間,而且也未必能讓對方信服。那麼如果來上十個人、百個人呢?評審確實需要為自己的裁判負責,但如果事情是這樣運作的,還有誰願意當評審呢?

即使發言的人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的會員設計師聶永真,能打動的也只有一部分的人,還有很多人的人無論以情或以理都無法說服,他們只相信自己。

這也不能全然責怪誰,畢竟每個人對於美的感受都不同。做設計一直都是這麼艱難的事,因為美不美,根本就不像比賽口號所說的 #誰說了就算





問題出在哪?所有的競賽都適用網路投票嗎?

話說回頭,站在一個曾經參加票選比賽的人,我是怎麼看待比賽的呢?

還在學校時,由於畢業門檻或修課門檻,我們常常得要被推著去參加比賽。每當我在獎金獵人網站上瀏覽,凡是「網路投票列入評分」的比賽,一律都先略過。因為我非常討厭拜託別人幫我灌票。

但總有一些時候還是要參加這類比賽,好在,網路人氣票選通常只是一個門檻,後續仍然會有專業評審負責決選。所以總是暗自想「就算不衝票也沒關係吧,如果作品很好,終究會被看見的。」

所以發現身分證再設計的首獎,只有46票時,我並不因此覺得「這是一個很爛的設計」。正由於是過來人,所以會想:這只是一個羞於幫自己宣傳,並且相信作品夠好就可能會被看見的、默默努力的設計師。

可是這個設計師,受到了什麼樣的對待呢?

因為票數和人氣獎相差了9萬票,所以自然遭到的怨忌很深。大多數的民眾,憤怒的理由在於比賽的結果跟自己的投票意願不合,或者應該說,有很大的落差。

原先應該開開心心的首獎,一夕之間卻成了眾矢之的,而評審成了眾人撻伐的砲灰。





回顧身分證再設計事件與爭議

從頭檢視這整個競賽,最大的爭議點應該包含以下幾個:


│人氣票選到底應該佔有多大的決定權?

最讓反對者生氣的原因,莫過於比賽的文宣口號打著:「#這次不是誰說了算」結果明明投票了,卻也不是自己說了算啊!

反對者提出的論點是:9萬票不應該輸給46票。

但事實上,第一,競賽規則中明確的早已經指出,投票結果並不代表最終決選;第二,如果票選成為唯一具有決定權的指標,那很有可能是一場災難。

理由無他,正是如同我上述所提,「投票」這樣的規則中帶有許多缺陷,可能會發生灌票,也因為網路使用的門檻,造成很大一部分的族群無法參與投票。如此說來,所謂的「民意」其實也只反映了一部分(能夠上網參與投票的族群)人的民意,而不是「所有人」的民意。

投票網頁的設計也有問題,新的作品會將舊作品向後推,任何人都無法看完數十頁、上百件的作品,所以投票就集中落在人氣排序的前幾名,這樣的情況也容易造成遺珠之憾。

只是歸根究柢,如果一件作品有9萬票,那就表示它承載了上萬人的期待,即便規則已經說明,卻難免造成上萬人的失落--我們真正該問的是,如果這樣的規則會造成那麼大的問題,那麼到底該如何改善?

身分證設計真的適用投稿和網路投票嗎?如果不採用投票該如何服眾?如果採用投票的話,如何讓程序更加順利?

│意識形態與設計:國號該放「中華民國」或者「台灣」?

在劇烈的爭論聲浪裡,一部分傳達的是關於意識形態。人氣獎的「嶼民在地」受到支持的部份理由,是因為上面彰顯了「台灣」的獨立宣示;相反的,首獎受到反對的原因,也正是因為上面寫著「中華民國」。



而此最大的責任,在於主辦單位最初並沒有規範明確的立場,沒有限制設計的元素與文字。最終把問題丟給了參賽者與投票觀眾,讓參與的民眾以為,通過這場投票就能「自己決定國號」


但事實是,站在現行憲法的規定下, 只要台灣仍然對外自稱中華民國,政府所發行的設計物就是需要印上「中華民國」,並放上青天白日國旗。如不符合規範,便稱為「誤植」,整批印刷物便必須退回重印。


站在設計師的立場,我必須說:


設計是離不開政治的,但設計也不能只有政治



政治可能是一國之事,但設計和美感是跨越國際的,設計不應該只遵循政治。如果讓「政治正確」無限放大在設計作品上,最終可能導致災難,將政治正確視為一場設計競賽最重要的決定尺標,是一件荒唐的事。


說到底,這還是一場設計競賽。政治立場確實值得人人關心,但應該另闢戰場,往「修改憲法」的路上前進,而不是在此把設計師們都拉入政治衝突的口水戰。


│集體審美與少數專家之間的拉鋸戰

如果一件作品有9萬票,那就表示有許多人喜歡,為什麼眾人喜歡的作品不能為眾人使用?

| 「身分證是全國人民使用,那就應該遵從集體意識,而並非少數評審的美喜好!」

我看到其中一則留言是這樣回應的,而這應該也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。對於這件事,我的看法是這樣的:

1. 全國人民所使用的物品,應該經由專業把關
也就是說,眾人偏好的設計,未必是最好、最可行的設計,這也是專家受到專業訓練存在的理由。對此的陳述在上面已經仔細寫出。


2. 「集體意識」是誰的集體意識?該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公平?

網路投票確實表現出了觀眾偏好,但也只是部份的觀眾。如同前文所說,9萬票的偏好並不能代表2300萬的偏好,你不能說「因為其他人沒有投票,所以就是放棄了權力」這就是為什麼站在公平的立場,每年選舉仍然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在各鄉鎮辦實體記名投票,因為只有這樣做,才能讓結果顯得更加公平一點點。
但顯然,我們無法在每場相同性質的設計競賽達到這樣的公平程度,也無法耗費這麼多的成本。因此真正該反思的是,如何改善程序設計,才能讓過程更順利?


3. 審美偏好是由何產生
畫布和顏料是沒有 實際價值的,也就是說價值建立在人們虛構的東西之上。這就是藝術。
梵谷生前沒沒無聞,作品也乏人問津,然而如今的交易額都是天價。為什麼呢?畫的本身並沒有變,變的是世人的審美。
那麼又是誰改變了世人的審美--是藝術評論家。」


上段正是前言《信用詐欺師》的劇情中,最後一句對白。藝術審美的變化,其實操控在少數的領航人手裡。

以目前的現況來說,20-30歲的民眾、30-50歲的民眾、50歲以上的民眾,可想而知,各個不同年齡層其審美偏好都是有落差的。到底該讓哪個群體滿意才正確呢?難道投票決定,最多人喜歡的就是正確嗎--我想如果這樣思考,未免落入多數暴力的盲點中。


我認為專家的責任,正是領導群體走向符合趨勢的審美潮流,並為此把關。也就是說,今日看來不慎滿意的美學表現,多年後可能會變得理所當然,並成為文化的一部分。而身分證作為將要使用多年的物件,更應該將長遠的審美趨勢納入考量。






小結:程序設計是開啟公民參與的首要任務

總結而言,我覺得擺脫到底哪件作品比較好、到底該怎麼判斷美與不美,這整個比賽事件最需要檢討的事情,以及真正能因應未來的應該是:


「該怎麼設計出讓多數人都能接受的評審規則」



自社群網站發達後,不管辦什麼比賽,主辦經常都會要求規則加入網路票選。使用網路票選當然是有好處的,一來站在主辦方的立場,只要花少許成本就能宣傳活動;站在參賽者立場,也能趁勢為自己拉抬人氣和曝光。

過往公家機關的活動也常如此進行,但未曾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彈。在這次的狀況以後應該開始思考,當人氣票選成為雙面刃,到底應該怎麼處理才好?票選適用於各類型比賽嗎?票選是必須的嗎?如果不用票選,該怎麼讓民眾認同呢?

可以想像的,未來若是舉辦「護照再設計」、「新台幣再設計」等諸類比賽,相關的問題肯定會再發生,而且引起的爭議恐怕只會更大。

有越來越多人關心公民設計當然是很棒的事,但在開放公民參與之前,怎麼規劃出比較沒有爭議的遊戲規則,大概是未來最大的問題。


| 後續補充:關於程序設計,在此附上雨蒼所提供的個人看法,讓大家閱讀參考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illy3321/posts/10216269160738647


文章轉載自「設計私房誌」,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,原文為:作品的美與醜,到底誰來說了算?關於身分證再設計爭議,以及設計工作的一些心得想法




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lccnet.com.tw
痞客邦Blog:http://lccnetvip.pixnet.net/blog
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ccnetzone
菜鳥救星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eensn0w

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機版|聯成電腦技術論壇

GMT+8, 2024-11-18 15:41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