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成電腦技術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2566|回復: 0

[轉載] 設計好文分享:【設計雜談輯】對我來說,設計是⋯⋯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19-2-12 09:39:2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文、00nyrhtak



原文網址




| 從茫然無知到初次接觸、再從實習到正職的體悟

想要在 2018 結束以前做個回顧,簡短紀錄自兩年前接觸 UI/UX 設計到現在的心境轉變、每個時期所認為的設計是什麼,期許未來的自己出現「好累、好想放棄!」的念頭時,可以回頭看看這篇文章(莫忘初衷的概念?)




本文架構
一、Before 2017|設計是讓你心情愉悅的事物

二、2017|設計是和使用者進行有效的溝通

三、2018|設計是尋找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最佳可能性

四、Now|設計是一種實現商業目標的方法







一、Before 2017|設計是讓你心情愉悅的事物


2017 以前的我曾認為「設計」與我毫無相關,對於「設計是什麼」也停留在很片面的想像。設計之於我只是一個名詞,或者也算是種形容詞吧,用來描述那些讓你看了以後、用了以後心情會很愉悅的事物。我並不清楚設計和藝術之間的差異,也不知道設計的範疇是多麽的龐大細碎。

以現在的視角回想過去,從國小屁孩時期開始確實是有幾個片刻和設計有所連結,只是當下沒有察覺。那時候頂溪捷運站還有一間誠品書店,假日常常窩在童書區。記得比起一般的繪本,我更喜歡翻頁後有 pop-up 場景的立體書。它讓我覺得閱讀是有趣的、充滿驚喜、甚至震撼,也因此愛上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和《綠野仙蹤》兩個經典童話。

透過立體紙藝的手法,扭轉兒童對於閱讀「苦悶」的印象,這不就是設計所能發揮的價值之一嗎?過去的我把設計想得太膚淺了,設計不是裝飾,也不只有精緻可愛的選物才能被稱作設計,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設計也可以讓人感動、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方式、可以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!


延伸閱讀 這是他重現的方式,用技藝讓紙張服從,讓紙張穿越一個個經典故事場景




二、2017|設計是和使用者進行有效的溝通

2017 年初因為一場不在預期規劃內的設計讀書會,我的小小世界逐漸豐富延展。參與的契機是想脫離當時混沌般的生活,完全沒有預期到後續引發的一連串蝴蝶效應。

在讀書會裡,我第一次知道 UI/UX 這兩個專有名詞、第一次認識 Sketch 這套軟體、第一次人生有了稍微明確的目標,衝擊實在太過於強烈了。每天都在汲取相關知識,我沒有一套系統性的學習方法,純粹是當下看到什麼,就把它消化、吸收,對我而言那都是全新的事物,並無差別。

我逐漸認知到設計不是從「個人」出發,而是以「使用者」為中心,設計即是和使用者進行有效的溝通。有了這樣的觀念以後,我的日常多了更深層的「思考」,也發覺原來設計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以台北捷運路線圖為例,我可以清楚地查看站點與站點之間的路徑、站點所在的路線、轉乘站點⋯⋯,卻從來沒想過「為什麼」我能快速理解這些繁雜的資訊,或者是說,沒有意識到設計發揮的力量。也許站點經過合適的間距排列、路線套用鮮明對比的色彩、不同的站點屬性有相對應的圖標,所有的設計細節層層堆疊、相互作用,路線圖才得以精準有效地傳遞資訊。

現在在做設計時,老闆和同事們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:

即使再細小的設計,背後都要有明確的「為了(觀察到的問題或設計目標),所以(具體做法或流程),因此(能夠達到的效益)」。


「為了將線下的品牌體驗延續到線上數位產品,所以選擇襯線字體搭配淡雅咖啡色系背景,因此能夠在畫面上感受具有人文氣息的氛圍。」這樣的設計說明會比一句單薄的「我覺得很好看!」來得更紮實、更有說服力。


延伸閱讀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典範之一的「紐約地鐵路線圖」原來是這樣誕生的





三、2018|設計是尋找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最佳可能性

原本對 UI/UX 僅僅是抱著「滿有趣的,就試試看吧!」的輕鬆心態,然而在自學的過程裡,不知不覺開始認真了起來。我把自己丟到需要解決真實問題的環境中,分別在新創聊天機器人公司 BotBonnie全球防毒軟體公司 Trend Micro完成了兩份實習。

實習期間,每個被交付的任務都是要解決某個問題,我常常因為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就沾沾自喜,開始埋頭產出流程和介面,最後問題的確被解決了,但也就這樣平平淡淡地結束。

直到近期閱讀了日本設計師佐藤大的演講節錄,頓悟到設計不是只有「解決問題」而已,更是尋找解決問題過程中的「最佳可能性」。節錄文章裡提到客戶要求設計一張紅色椅子,佐藤大不會想著設計一張紅色椅子,他會透過各種手法讓客戶「感覺到」這是一把紅色椅子。

也許是利用環境,照射紅色光源在白色椅子上;改變觀看體驗,讓參觀者戴上紅色鏡片的眼鏡觀看白色椅子;將抽象概念具現化,讓參觀者先注視綠色色塊一段時間後再看白色的椅子,就能因為色差補正變成紅色。

以往接收到需求或問題時,我總是緊緊抓著最快、最簡單的答案,雖然同樣能達成目的,但也相對無趣、侷限了自己。最近在試著盡可能找出所有可能性,甚至重新定義原有的問題,從單一的思考模式轉換到發散性思維。


延伸閱讀佐藤大演講節錄,試著談論一張紅色的椅子,可以延伸任何有關創意的事




四、Now|設計是一種實現商業目標的方法


前兩份實習屬於 In-house,和產品之間有較深刻的情感連結,但能經歷完整產品開發流程的機會不多,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做細部優化和版本迭代。因此第一份正職工作我選擇了接案顧問公司 GOONS,接觸多樣的領域。

GOONS 的服務項目以 App 設計和 App 開發為主、網頁設計為輔,先前實習的工作內容多為 SaaS 產品設計,在 GOONS 正好能補足我缺少的 App 專案經驗。決定加入 GOONS 除了公司性質之外,也是因為它的團隊規模小歸小(團隊成員總共 17 位,設計師 6 位)卻還劃分為 UI 設計師和 UX 研究員,我認為在目前台灣小型公司的職場生態裡是滿難得的。

應徵時發生了一些小彩蛋,面試我的 UI 設計師竟然是引導我踏上設計路的讀書會講師之一,這種「點連成線」的感覺真的好奇妙啊⋯⋯。面試結束後還收到一同面試我的 UX 設計師私下寄給我的信件,針對我提問的問題詳細補充,分享她第一份工作從做中學的經驗,當天的感動簡直多到要滿出來。老闆似乎也滿瞭解我的性格,在錄取信裡直說「我不覺得妳適合只安份坐在座位畫圖的工作」,大膽放手讓我和客戶提案、面對面報告設計理念。

上任短短 1.5 個月,持續在摸索如何取得「滿足使用者核心需求」和「實現客戶的商業目標」之間的平衡,還要考量到現實層面:這些想法必須能夠在專案時程內被完整執行落地。跟實習相比,正職的工作節奏更緊湊、壓力更龐大,臉上的痘痘也默默多了幾顆。但伴隨而來的是踏實的成就感,知道自己正一小步、再一小步地往更成熟的設計師邁進。





結語

我滿喜歡中國平面設計師潘劍鋒在《怎麽辦:中文字體設計和跨文化溝通》一書裡對設計的詮釋:

設計具有雙重性,就像他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人,既充滿創造的激情又不失理性。



我想,每位設計師在不同的職涯階段對於「設計是什麼」都會有不太一樣的見解,就如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時期對於「愛是什麼」都有不一樣的感觸。

可能過了三年、五年,我對設計、或者設計對我,又是不同的關係和狀態,會趨近清晰還是越來越模糊,我也不知道。能確定的是設計已經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,期望往後每一年的我也能堅持追求心目中理想的設計。


文章轉載自「Medium」,已取得作者授權同意,原文為:設計雜談輯:對我來說,設計是⋯⋯​




官方網站:http://www.lccnet.com.tw
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ccnetzone
菜鳥救星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eensn0w

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機版|聯成電腦技術論壇

GMT+8, 2024-11-18 13:43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