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成電腦技術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搜索
查看: 2725|回復: 0

[轉載] 快樂也有數學公式

[複製鏈接]
發表於 2019-4-11 10:08:4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第一、二、三名,誰的臉最快樂?
運動比賽的高潮,除了發生在第一名選手到達終點的瞬間,也常發生在頒獎典禮的時候。猜猜看,在頒獎典禮上,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三名,誰的臉最快樂?
研究人員出席各大運動賽事,拍下頒獎典禮時前三名選手的臉。接著,將照片裡選手的臉擷取出來,只保留完整的大頭照。之後,他們將這些大頭照全部打散、隨機排列,用電腦呈現給大學生看。
看完每張臉後,學生要一一評分:「你覺得照片裡的這個人,他/她看起來多快樂?數字愈大,表示你覺得他/她愈開心。」
若以「現實條件」來看,最快樂的人理應是冠軍,其次是第二名與第三名選手。結果卻不是這樣。在統整最後的評分之後,看起來最快樂的臉是第一名(沒辦法,畢竟人家真的拿到第一名啊), 但第二快樂的人卻是第三名 。
如果我們有一台讀心器,在頒獎典禮時,想必可以聽到很多第三名選手在吶喊:「好里加在(台語)!差點就沒辦法上台了!爽啊!」第二名內心的吶喊則是:「X的,有夠嘔!差點就是第一名了⋯⋯」
是不是? 愉悅感這種快樂,跟「比較」很有關係。



住在富裕社區的人,反而比較不快樂?
比較是人類常見的心理,但有時為了在心裡「比贏」,讓自己感覺舒服,我們也常因此做出一些不太理性的決定。
在一個實驗中,參與研究的人可以自己決定模擬情境的起點是什麼。
一般狀況下,情況二其實比較理想,年薪三百萬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報酬。不過,參與研究的人看到別人的年薪居然比自己高,往往不選擇情況二。出於比較心態,許多人寧願選擇情況一,也不要選情況二。
比較效應無所不在,經濟學家艾佐.魯特莫(Erzo Luttmer)曾做過一項調查。
他找了一群年收入差不多的人,分析他們所住的區域,將這群人分成兩組:一組是住在整體而言跟自己差不多富裕的社區,另一組則是住在年收入比自己略低的社區。你可以猜猜,在年收入差不多的基礎下,哪一組人過得比較快樂?
許多人認為,經濟條件變好之後,理應要往更高級、更舒適的地方移動。不過,這個調查發現,那群住在整體而言富裕社區裡的人,反而比另一群人還要不 快樂。
背後可能是因為,在那樣有錢的環境下,鄰居之間彼此有太多東西可以比較了。 比車、比房、比小孩學的才藝,永遠都比不完;而愉悅這種情緒,是不堪比較的 。
你也有「臉書憂鬱症」嗎?
網路時代,比較這個快樂殺手更是暢行無阻。
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曾針對 Facebook、Instagram、Twitter 這些社群平台用戶的心理狀態做了調查。結果發現, 常常使用這些社群平台的人,往往睡眠品質不佳,許多用戶還出現焦慮、憂鬱、孤獨等情緒。
相關研究發現一種稱為 「臉書憂鬱症」 的現象,目前幾個調查的初步結論是:
・愈常使用臉書的人,心情會愈來愈糟。
・使用臉書的時間愈長,對人生更容易不滿。
・憂鬱症患者的手機使用率(每天約 68 分鐘),是沒有憂鬱症狀者的三倍(每天約 17 分鐘)。
曾帶給我們許多歡樂、歸屬與社交連結的臉書,怎麼反而讓我們變得不開心了?一個可能的原因是, 臉書雖然讓資訊流通,卻也讓「比較」變得容易。
滑一下你的臉書,一般而言,我們很少在臉書上一一細數、公開展示自己的「不幸」。相反地,放眼望去,臉書上分享的幾乎都是好消息:誰升遷、誰結婚、誰脫單、誰買車、誰買房、誰跑去旅遊了⋯⋯。
看到這些好消息時,我們的內心難免比較:「為什麼某某正在日本開心地旅遊,而我現在只能在家裡看這本快樂的書⋯⋯。」
「比較」讓人不快樂的數學公式
「比較」讓人不快樂,這個現象甚至可以轉化成一個數學公式 。2016 年,拉特利奇(Robb Rutledge)和其他四位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研究後,把實驗者感受到的快樂,寫成這個公式:
第一次看到這個公式時,我也傻住了。不過,把公式每一項拆開來理解,就會發現這個公式其實很有意思。
總共有 47 位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參與研究,在隨機分組之後,參與者必須按照指示完成任務。有些任務需要賭一把,可能會輸錢或贏錢;有些任務獲得的報酬則是可預測的,不用賭。
在執行任務的時候,參加實驗的人可以看見其他組員贏錢、輸錢的狀況。 同時,在執行任務的特定時刻,實驗者也會一一詢問每個人當時覺得自己有多快樂。
在不用賭博的任務裡,實驗參與者得到的錢是 w1 這一項,稱為 「有把握的報酬」(certain reward, CR)。而在賭一把的任務裡,參與者得到的錢是 w2,因為有輸有贏,稱為 「有輸有贏的報酬」(average reward, EV)。快樂跟這 兩項有關係,這很直覺,贏了多少錢、拿到多少錢,自然會影響我們的快樂。
不過,還有其他幾項影響快樂的因素。w3 這項,指的是在任務執行過程中,我們 「實際得到的錢」與「自己內心期望得到的錢」兩者的落差 ,稱為 「增強預測失誤」(reinforcement prediction error, RPE)。
針對 w1、w2、w3 這三項因素,哪個因素最能影響參與者的快樂呢?是有把握的報酬、有輸有贏的報酬,還是增強預測失誤呢
統計分析發現,參與者實拿的錢(也就是 w1 和 w2 這兩項)雖然會影響快樂,卻不是最有力的預測因子。 最能影響快樂的,是參與者在心中「比較」的行為,也就是參與者實拿的錢和期待拿到的錢之間的落差(w3)。這剛好可以解釋實驗者觀察到的怪現象:隨著遊戲進行,參與者拿到的錢基本上是穩定上升的,從一開始的台幣 800 元增加到 1,150 元,但他們的快樂卻沒有跟著變多;原來是「比較心」減少了他們感受到的快樂。
還有兩個因素可以預測快樂,就是 w4 與 w5 兩項,也都跟「比較」有關。
因為實驗採分組進行,參與者可以知道夥伴的獲利狀況。如果自己贏了、夥伴也贏了,我們會很高興。不過,如果自己贏了、夥伴輸了,我們會因為比較而感受到 「優勢不平等」 帶來的內疚,使得快樂程度降低(這是 w4 這一項,受試者 Rj 獲得的報酬高於夥伴 Oj)。
如果自己輸了、夥伴也輸了,我們可以理解,也比較容易接受。但若我們輸了、夥伴卻贏了錢,我們則會因為比較而感受到 「劣勢不平等」 帶來的忌妒,使得快樂程度降低(這是 w5 這一項,夥伴 Oj 獲得的報酬高於受試者 Rj 自己)。
簡言之,「比較」所引發的落差,不管是跟自己比、還是跟他人比,都可能帶來相關的負面情緒,進而影響我們感受到的快樂。 從起床到現在,你今天是否曾在心裡不小心「比」了什麼? 若我們對於自動自發的「比較心」有更多覺察,就更能找回快樂主控權。
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小黑屋|Archiver|手機版|聯成電腦技術論壇

GMT+8, 2024-11-18 13:50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