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畢業以後,她去一所私立高中當英文老師。在4月正式上任之前,她對媽媽說:「媽媽,我馬
上就要走入社會了,
可以給我一些忠告嗎?」媽媽很認真地看著她,沉默了一會兒對她說:「做個傻瓜吧。」
她以爲自己聼錯了,又地問了幾遍,沒想到得到的都是同樣的回答。她心裏有些懊惱,小聲嘀咕
著,媽媽這是怎麽了,我是老師啊,怎麽能做傻瓜呢?!做了傻瓜,我怎麽教學生?她應該更精明
過人,聰慧過人才符合老師的身份不是嗎?
母親88嵗那年,不小心摔了一跤,全身癱瘓,接到妹妹的電話,她立刻動身回家。
走進房間,只見媽媽瘦小的身軀平躺在床上,兩眼望著天花板,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。她湊近床
邊輕輕喚了幾聲「媽媽!」母親才緩緩地轉過頭來,直愣愣地盯著她。看見媽媽陌生的眼光,
她突然意識到媽媽已經不認識她這個女兒了!
爲減輕妹妹的負擔,此後的三年她不時地南北往返,媽媽當然是不認識她了,她謊稱自己叫「曉
明」,是妹妹一家請來臨時照顧母親的看護。「啊,和我女兒只差一個字。」母親高興地說。
她的本名叫曉琴。
媽媽的老年痴呆症沒有好轉的跡象,但奇怪的是,眼前的人事物她什麼不記得,對過去的每一件
事卻記得清清楚楚。散步的時候,母親會和她說起自己年輕時的,或是孩子們小時候的一些
趣事,對細節描述得之詳細,讓她總是有幻覺,懷疑媽媽是不是真的得了痴呆症?
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,推著媽媽去附近的公園散步,她決心探索母親大腦裡的自己。
她問母親:
「阿嬤,您那位名字跟我只差一個字的女兒,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啊?」
「她呀,倔強又固執,」母親沉浸在過去,臉上有了少許的笑意,「她常常強辭奪理,不服人,
讓我頭痛極了,她是我7個孩子中最讓我操心的一個。」
天啊,原來在媽媽眼中,她竟是這樣!她的固執已見,桀驁不馴竟然讓父母擔了這麽多心!
50多嵗的她這是頭一次聽到媽媽的真實感受!她突然感到臉上有些發燙,但好奇心又使她想知道
更多有關媽媽是怎麽看她這個女兒的。
「是嗎?那她現在在哪兒呢?」
「她是高中的英語老師,已經很久沒來看我了。」媽媽臉上藏不住的落寞。
「她這種性格的女孩吃了不少苦頭吧?您有沒有勸過她什麽呢?」她便凝神屏氣地等待著母親
的回答。
「她總是認爲自己最正確,也總是能想出很多辦法説服你。有一天她問我,可不可以給她一些
忠告,我想了一下,對她說,做個傻瓜吧。」
「做個傻瓜?您不是真的想讓她做個傻瓜吧?」
分辨好壞容易 不分辨才是品性
「當然不是,」母親一字一句地説道:「我只是想讓她知道,任何事,不是非要分個對錯才行,
不要總是用一根尺度去衡量對方,分辨好壞很容易,知道而不去分辨才是做人最重要的品性。」
踏入社會以後,她一直過得很不順,她不明白爲什麽別人總是對她有敵意,她爲此憤怒過,
抗爭過也絕望過。
那個瞬間,她突然明白了,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從未放下過偏見,總是帶著標韱將人將事
逐個分類的緣故。從那時起,她開始慢慢學著如何用一個「傻瓜」的方式去看待個世界,
也體會到了做個傻瓜,其實要比做個聰明人要難得多。
今年她75歲了,還在努力,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學會做個真正的傻瓜。
(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。)
本文大綱來源 : http://www.cw.com.tw/today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