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先生曾說:「公司的財產不是錢財,是人才;沒有人才,錢要從哪裡來?」這話說得一點都不冠冕堂皇,因為張總裁做到了。同樣地,人才對社會、國家也是極其重要的基石,從政策制定到推動,皆需要眾多人才參與,承擔責任。 數十年前曾聽聞一句話:「大量人才要栽培。」或許應了這句話,九○年代,國內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。確實,人才的栽培重點在教育,所謂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」教育是百年大計,人才培養不可短視近利,而且受教機會也應當平等,在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趨勢下,更不能漠視每個人的受教權。 曾跟一位友人聊天,談到教育「事業」,友人提醒我,教育應該是一種「志業」,當下不禁反省,為人師表者,心中秉持的是一種職志還是一種為五斗米折腰之心情。
「自主學習」還是「自阻學習」? 猶記得大學教授的一番話:大學不在於教導你們多深的知識,一來是扎根理論基礎,二來則是訓練能夠自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第二點尤其重要,簡單來說,就是自主學習,不僅學要有方向,而且找也要有方法。隨著Google的出現,加上網路普及,自學更容易,但「方向」與「方法」似乎仍有障礙,這也點出了現今教育的盲點。 教改最初提倡選系不選校,然而,學生真的選對系了嗎?社會也接受系而非校了嗎?這二個問題緊緊相扣,在希望孩子改變的同時,大人的觀念也要跟著轉變,只是現實告訴我們:「沒那麼容易!」。 教育、學習是相輔相成的,有時會聽到老師們談論學生的學習動力低落,也有學生認為老師上課無法引起學習動機,所以這絕非是單方面的問題與責任,必須二者共同改變,任何一方都不該輕易地推卸責任,而阻礙共同的成長。
學以致用的保證? 既然教育是百年大計,那麼就該有一套規畫,這裡並非要談教育改革問題,也不是要針對大專校院退場或合併提出意見,僅就大專教育的數據中,瞭解現在高等教育的情況。 以目前大學教育而言,普遍的認知就是為了畢業後有一份「好」工作,當然,現在的情況比較像是至少「能」找到工作,這個現象可以從大學校院的系所人數變化看出一些端倪。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,103學年(103年8月至104年7月)大學校院系所人數排名,前十名大抵與現在的職場風向有關,若比較名次的變化,大學部、碩士班及博士班近五年來名次上升最多的分別為「餐旅管理學系(上升4名)」、「高階管理碩士(上升12名)」以及「臨床醫學所(上升6名)」,結果也不難看出與就業或是職場升遷有關。
再者,以大學部而言,近五年來系所增加學生數最多的就是「餐旅管理學系」,增幅將近一倍,這也與近年來餐旅業大幅拓展息息相關。然而,大學四年之後的市場變化很大,以2015年來說,來台觀光人數破千萬,但消費卻不增反減,旅館住宿率也沒有明顯提升,可是相關系所的人才不仍不斷地進入市場,如此供需失衡,也難保畢業後的職涯能順遂。
做一個π型人才! 過去強調「T型」人才,一部功夫可以闖天下,現今的需求則是「π型」人才,要有第二專長,除了在職進修,另外就是在學時有所規劃。以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言,「互聯網+」是顯學之一,因此,不論哪一種行業,與資訊科技總會有所連結。話說回來,會不會一窩蜂地往這個領域擠,這是可能的,所以關鍵仍在於學習的「方向」與「方法」,找出適合自己以及得以發揮的道路,然後傾全力追求卓越。 這些年來,不斷聽到「翻轉教育」,就是要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,誠如賈伯斯所言:「求知若渴,虛心若愚。(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)」這句話道盡學習之路,無非就是發現自己的不足,然後努力填滿這空缺,但更要如《易經》中的「謙卦(地上謙)」所示,虛心才能涵容更多。
|